“成人多動症”更容易自殺?

説到“多動症”,一般人還是認為這是個孩子的毛病,家長們雖然關注,但也是怕孩子學業受到影響,內心中多半還期盼着孩子快點兒長大,病情自然就能緩解。

“成人多動症”更容易自殺?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兒保專家池霞説,現在認為多動症主要有3大核心症狀:多動、衝動和注意力缺陷,所以它又被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這個毛病被認為與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有關,隨着年齡增長,神經系統發育成熟,有1/3左右的患者會明顯好轉;有1/3的患者症狀緩解,雖然達不到診斷為多動症的級別,但仍然有部分症狀;還有1/3的患者卻可能一直持續到成年期,成為一個成人多動患者。而問題最大的,就是這些“成人多動者”。

“一個多動症的孩子,由於多動症的相關表現,所以往往學業相對較差,加上性格衝動、容易激惹,更可能影響到人際關係評價,所以這些孩子遭遇的負性評價比較多。如果這種症狀一直持續到成年,那麼當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過多的負性事件,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情緒障礙,或者發生品行障礙。”

而在進入成年期後,成人多動患者往往在工作中難以保持注意力,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衝動、處理不當,這些更可能增加當事人出現心理障礙的風險。國外有研究顯示,近57%兒童期曾有多動症的成人在成年期至少有1種其他精神障礙,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為物質濫用或依賴、反社會人格障礙、輕躁狂發作、廣泛性焦慮障礙以及重性抑鬱。其中自殺所致死亡率對比健康對照組,更增加了近5倍。

池霞告訴記者,因為這些研究進展,現在醫學界已經認為多動症應該作為一種“慢病對待”,在早期就要進行積極干預,而隨着年齡增長更要增加心理疏導工作。而對於未經規範治療、病情延續至成年的部分人羣來説,確實更需要關注其心理健康程度,以降低自殺等極端行為的發生風險。

癲癇越年輕風險越突出?

無獨有偶,癲癇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調查數據顯示,自殺成為癲癇患者死亡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

金陵晚報記者看到,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癲癇患者的自殺率不同,但平均約在11.5%左右。南京腦科醫院神經內科專家狄晴提供了一組數據,“在諸多神經系統疾病中,癲癇患者伴發抑鬱的比例達到了15-40%;反覆發作癲癇患者中,抑鬱症的患病率可以達到20-55%。在一個2281例癲癇患者調查中,29%的人至少有過一次抑鬱發作;而癲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是普通人羣的10倍。”

此外,還有一些研究顯示,顳葉癲癇和複雜部分性發作的患者自殺率更高,約為正常人羣的25倍。而且患者發病越小,將來發生極端行為的危險性就越高。

關於這一因素,專家分析,除了癲癇這類慢性病人羣本來就是抑鬱症的高風險人羣外,癲癇病的發病機制也可能與之有關。“目前研究認為,合併精神障礙可能是誘發癲癇患者的自殺的主要原因。特別是自殺行為與一種叫做5-羥色胺的神經遞質代謝障礙有關,而抑鬱、焦慮、攻擊行為、自殺以及癲癇病自身,都存在着5羥色胺代謝障礙的特徵。”雖然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情況尚有待研究,但這提示人們,癲癇患者或許會因為病情本身,影響到腦內神經遞質分泌代謝過程,結果引起心境惡劣、抑鬱等問題,甚至可能增加自殺風險。

頭痛也會增加自殺風險?

此外,根據一項發佈在《頭痛》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有偏頭痛或嚴重頭痛的人,自殺的概率也比其他人高出4倍到6倍,經常劇烈頭痛的人更容易出現自殺傾向。

對於這一點,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專家萬琪也告訴記者,從臨牀情況來看,有偏頭痛或劇烈頭痛經歷的患者,如果疼痛持續、反覆出現,那麼伴隨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的風險也會顯著上升。“有文獻稱,如果平均每月有10天以上因頭痛而影響睡眠、心情和精力,那麼50%的患者可以被診斷伴有抑鬱或焦慮。”

此外,偏頭痛患者甚至可能出現神經敏感性高,對外來的打擊承受力下降,面對突發狀況往往選擇逃避、自我封閉、難於自我放鬆等一系列改變。隨着患病時間的延長,患者的人格特徵也慢慢發生改變。對於有一些患者來説,抑鬱、焦慮甚至是偏頭痛發生的前驅症狀,患者可能在頭痛發作前,先出現嚴重的抑鬱或焦慮症狀。

萬琪説,過去人們認為,持久的頭痛是引起抑鬱等情緒改變的主要原因,但現在研究顯示,這也可能是一種雙向的關係,所以對於有着慢性、劇烈頭痛的患者來説,心理健康也是更需要引起關注的內容。

專家提醒,雖然抑鬱症是引起自殺的最主要風險因素,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許多慢性疾病都可能增加自殺的風險,比如癲癇,或者劇烈頭痛,甚至還有“成人多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