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疾病緣於腎虛

對中老年人調查統計發現,30歲的腎虛率為58%,40歲為71%,50歲為80%,60歲為90%,70歲為95%。

中老年疾病緣於腎虛

相應的,近年來,中老年人慢性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成倍上升,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對人體的陰陽平衡和整體健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範圍涉及神經、內分泌、泌尿、呼吸、代謝、骨骼、遺傳等多個方面,幾乎所有的老年慢性病都和腎虛息息相關。

冠心病與腎虛;中醫認為冠心病主要是心脈癖阻,而心脈瘀滯的內固是年老體衰,心腎不足,心主血脈,血脈主要靠心氣心陽的推動。

由於年老腎虛或年盛未老而腎氣已虧,久病腎陽不足,不能鼓舞心陽,心陽不振,血脈失其温運,則凝滯不通,發生 心痛 心慌 胸悶及夜間驚醒,故心、脾、腎諸臟腑虧為該病之本,以補為通,尤以補腎為主,寓通於補,使其氣血謂達,心不失養,是治療老年人冠心病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説補腎提氣助血,使氣血雙行冠心病不治則愈。

腎虛與糖尿病;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生活習慣改變、環境因素等的影響,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範疇。中醫認為其發病以先天不足為主要原因,如《靈樞?本髒》中説:“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而五臟之中,腎為先天之本,腎精不足則五臟失養而柔弱。意思:腎虛引起陰陽失調(內分泌、神經系統紊亂),導致氣、血、精、津、液不能乳養臟器,故氣血兩虧臟器功能下降引起的血糖升高,所以補腎提氣養血臟器功能回升,則糖尿病不攻自破。

腎虛與骨關節疾病;中醫學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病隸屬於“痺病”、“萎證”等範圍。許多骨傷科傳統流派也稱之為膝內傷筋。

中醫學觀點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同肝腎虧虛,風寒濕邪感受和勞損有關。古代醫籍中“運行勞倦”可理解為長期的勞損,為關節病的誘發因素之一。《內經·痺論》中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的論述,強調了發病的外因.

腎陰虛

腎陰虛:主要症狀是腰膝痠軟,兩腿無力,心煩易怒,還會有以下諸症:眩暈耳鳴、形體消瘦、失眠多夢、顴紅潮熱、盜汗、咽乾、男子陽痿或陽強不倒、性慾亢進,遺精早泄,婦女經少、經閉、崩漏、不孕、尿短赤黃。

腎陽虛

男性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勞;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重者夏天腎臟也涼)、身體發沉;腰膝痠痛、腰背冷痛、筋骨萎軟;性功能減退、陽痿、早泄、易患前列腺炎等;小便清長、餘瀝不盡、尿少或夜尿頻多;聽力下降或耳鳴;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自汗;易患腰痛、關節痛等;易患骨質疏鬆症、頸椎病、腰椎病等;虛喘氣短、咳喘痰鳴;五更腹瀉,或者便祕;身浮腫,腰以下尤甚,下肢水腫;小腹牽引睾丸墜脹疼痛,或陰囊收縮,遇寒則甚,遇熱則緩;鬚髮易脱落、早白;形體虛胖或羸瘦;反映在面部則色青白無光或黧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