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應積極健康生活 努力爭取長壽

1月19日,世界衞生組織發佈《2014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現狀報告》,報告指出,2012年共有3800萬人死於非傳染性疾病,其中42%的人,即1600萬人的死亡是本可避免的過早死亡,比2000年過早死亡人數1460萬人要多。在中國,每年超過300萬人過早死亡。

老人應積極健康生活 努力爭取長壽

世界衞生組織認為,包括中國300萬人在內的全球1600萬過早死亡者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他們都是在70歲之前死於心臟病、肺病、腦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如果採取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可以避免過早死亡的。

世界衞生組織開出的避免過早死亡的藥方有兩個方面,一是公共衞生管理,即政府負有責任;二是人應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兩個方面説起來容易,做起來也容易讓一些人產生宿命論——健康和壽命都是上天決定的。

例如,世界衞生組織提出,要禁止一切形式的煙草廣告和酒精廣告,讓人們遠離煙酒,珍愛身體。但是,在一個煙草和酒精生產和消費大國,談何容易。在不利的大環境下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避免過早死亡實在是有些困難。

不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儘管大環境不容易,但個人是可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歸納起來就是五大基石:健康膳食、合理運動、戒煙限酒、勞逸結合和心理平衡。也有專業人員提出,每年定期體檢也是避免過早死亡的重要因素,因為極早查出疾病,可以及早治療並取得較好的療效和及早康復。儘管大環境禁不了煙和酒,但自己能戒煙限酒也能保持身體健康和避免過早死亡。

但是,現實的一些情況也讓人相信,即便個人選擇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逃避不了過早死亡,因為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伯特·沃格斯坦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在他們選擇研究的31種癌症中,22種癌症與“運氣不好”的基因突變有關。

當然,當基因和遺傳決定了一個人早晚都會患癌症時,也可以通過良好的生活方式來避免過早死亡。

基因固然是內在因素,但是內在因素要發揮作用,需要外在因素的誘導和觸發。這在大量疾病的遺傳和分子原因研究中已得到證實。基因的作用只佔30%左右,更多的因素在於外部環境和後天因素,二者要佔70%左右。即便只考慮基因的作用,致病基因也需要在其他基因和分子的啟動下才能表達和發揮作用,這些因素統稱為觸發基因表達的扳機。即便一個人的DNA中含有致癌基因,也需要DNA的異常甲基化才能致癌。

另一方面,即便自己的家族有癌症遺傳的基因,而且也確認自己攜帶有致癌基因,如乳腺癌的BRCA1和BRCA2基因,也可以通過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每年體檢並提前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癌症的發生和早死。美國着名演員朱莉的母親患癌56歲時就死亡,而且經過檢查也發現母親把BRCA1基因遺傳給了朱莉,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機率比較高,分別是87%和50%。因此,朱莉先從機率最高的乳腺癌防治開始,主動切除乳腺,並進行乳房再造。這種做法可以避免患癌和早死。

此外,更讓人難以逾越的避免過早死亡的另一個鴻溝是心境或個性。任何疾病,尤其是癌症、心腦血管病都與個性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性格即命運的另一種解釋就是性格即健康。對此就有人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養成健康的性格以避免過早死亡並不容易。不過,研究人員也提供了科學的解釋。只要改變生活和工作環境,就可以改變性格。而且,隨着年齡增長,人的性格還會越變越好,這也符合孔子對性格變化的解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順。所以,改變致病人格或性格雖然是緩慢的,但也是可為的。

如果從公共衞生和個人生活共同採取措施,避免過早死亡、爭取健康長壽並非不可能,而是大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