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心理疾病逼近咱爸咱媽

最近,家住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某社區的趙女士正為家裏兩位老人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而煩惱。趙女士的父母幾年前從老家搬來與她同住,為了“住得近又分得開”,趙女士在自己住的小區裏為父母單獨買了房子。按説來北京已好幾年了,老人早已習慣了這裏的生活,而且老兩口都有退休金,身體不錯,子女也都已獨立,事業有成,應該開開心心安享晚年才是。可是趙女士卻發現,兩位老人越來越孤僻了,天天除了在家看電視,很少外出與人交流,母親性格本來內向也就罷了,原本熱情開朗的老父親變得整天抑鬱寡歡或者無來由的焦慮不安、心神不定。“家裏什麼都好,可我就是忍不住地煩躁,幹什麼都沒愛好,覺得活着非凡沒意思。”老父親苦着臉跟趙女士説過好幾遍這樣的話。

別讓心理疾病逼近咱爸咱媽

幾天前的一個早晨,趙女士所在小區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從12層樓的家中跳樓身亡。“聽説他是得了老年憂鬱症。”小區的人們都這樣議論着。聽到這些,趙女士更加擔心了。她趕緊給父母買來百憂解(一種治抑鬱症的藥)督促他們按時吃。“我現在天天上班心裏都不蹋實,就怕他們有什麼想不開的。”趙女士擔憂地説。

老年人心理疾病不容忽視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現在中國有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老人有明顯焦慮、憂鬱等心理障礙,0.34%的老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狀,0.75%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中國現在有600萬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佔全世界的1/3,而確診的病人還在增加。以前還以為老年痴呆症一直是西方國家的事,而現在在中國,患這種病的人數卻在迅速增加。

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孤獨老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機率是正常人的兩倍。而美國耶魯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如果老年人因為自己的年歲一天天增加而“感覺不妙”,會加速其衰老和死亡的進程,並最終把自己“想入墳墓”。從事調查的科學家指出,能樂觀對待衰老這一自然現象的人比那些“悲觀主義者”平均要多活7.6年。這一心理因素對長壽的影響竟然比公認的血壓和膽固醇指標更為重要。

專家指出:老年人假如長期處於心理孤獨狀態,首先會帶來情緒上的改變,表現出情感脆弱、輕易灰心、進取心差、自卑、自責等心理症狀。這些心理症狀假如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撫慰,便會導致老年性痴呆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 老人孤獨引發的心理症狀還會引發身體疾病,產生軀體障礙。老年人心情不好,心裏的壓抑就會在潛意識中轉移到身體某個部位,表現在有些老人感到心慌氣短、關節痛、便祕等。

維護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全國政協委員張國初在“兩會”上提交了《關於關懷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提案》,受到了廣泛關注。

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廣泛發動全社會青年多與父母溝通、交談聊天,孝敬長輩,關心老人的精神健康。畢竟得到兒女的關心才是老人們最需要的。”在提到如何緩解老年人心理孤獨感時,張國初委員首先提到了兒女關心在維護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對此,北京朝陽區的那位趙女士也深有同感。她告訴記者:只要自己能多陪父母聊聊天,拉拉家常,他們的心情就明顯能好很多。

關心父母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空常回家看看,跟老人聊聊,陪老人出去走走,讓老人感受到子女的關心;同時,老人也要多體諒子女,子女有時也有他們的難處,老人別將自己禁錮在屋裏,要走出家門,多走親訪友,多跟外面的社會接觸。

溝通從心開始。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儘量使老人活得健康、幸福、愉快這樣才不會出現“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和“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