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對人生 紅樓夢中劉姥姥的百歲“仙丹”

目錄:

笑對人生 紅樓夢中劉姥姥的百歲“仙丹”

第一章:笑對人生 紅樓夢中劉姥姥的百歲“仙丹”

第二章:幽默詼諧的自壽聯

第三章:探究長壽老人的十大飲食習慣

説到劉姥姥大家肯定都有印象,在紅樓夢中,這可是一位比賈母都要長壽的老人。她雖然沒有生在寶貴人家,但是她的心態卻是所有人都比不上的。那麼劉姥姥平時都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能讓人長壽的方法吧!

笑對人生 紅樓夢中劉姥姥的百歲“仙丹”

笑——它是無名的“神藥”,它是健康的標誌,它是長壽的法寶。

中國四大名着之一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披閲十載,五次刪改,心血凝集出400多個形象各異男女老少人物。劉姥姥是唯一一個長命百歲的壽星。在她102歲時,其外孫板兒與巧姐成婚,劉姥姥仍然參加喜慶宴。

笑——“神藥”顯活力

生理學家、心理學家研究,對照《紅樓夢》和人物劉姥姥,分析她的心理、生理和身體狀況,有特殊、獨到的地方:她時常微笑、大笑,笑是一種無名的“神藥”——笑能使大腦產生內啡肽,笑是樂觀的情緒、興奮的火花,給人的生命注入一股股活水般的力量。

笑——“神藥”具有免疫力

現代醫學證明:“神藥”——笑,它使人輕鬆、愉快、有力,使人對生活充滿信心,使人具有堅強的意志,促使人不斷地分泌出內啡呔,給人以鎮痛、抗衰老的作用,從而激活人體免疫力(功能),抑制癌細胞存活(生長),殺滅有害微生物,調整內分泌系統,排除多種生理障礙,增強生命的活力。

笑——“神藥”抗衰老

劉姥姥早年喪夫,失去一座“靠山;:其獨生女苦熬歲月,她也受苦難,面對挫折、打擊、痛苦,她選擇吃“神藥”——笑口常開,成為精神和生命支柱;女兒、女婿生活窮困,不敬不孝,她從“生氣”,變為樂觀。她“一進榮國府”:攀親、乞討紋銀20兩,帶來一時“全家樂”,如一笑二笑三笑,熬過“冬仨月”,迎來人間的春天。

笑——“神藥”笑對人生

劉姥姥“二進榮國府”,鴛鴦巧安排,如演“獨幕劇”,飯桌上説笑,老劉老劉,一頓吃個牛……逗得人捧腹大笑,前仰後合“三笑”:一笑彎了腰:二笑流熱淚。三笑岔了氣。她如笑星、小品演員,走到哪裏,笑聲到哪裏……

笑——“神藥”救人命(添壽命)

大觀園如失去歡聲笑語,賈府、榮府便到了大黴:從興盛走向沒落、衰亡。但是,劉姥姥一進、二送、三進榮國府(賈府),就帶去歡樂,劉姥姥一身仗義,即使家貧、窮苦,仍然向人送飯、送衣、送銀。她從妓院贖回巧姐,巧姐從火炕裏逃出來、她飽含熱淚(兩眼淚汪汪),擁抱着巧姐,不禁笑起來,巧姐也笑起來了。劉姥姥,她的外貌、言行、形象,全方位立體地表現善良、笑聲、樂觀的神態、精神,給人給來歡樂的笑聲——“神藥”,誰吃“神藥”,準就收穫健康長壽了。

劉姥姥一生,雖然貧窮困苦,她挑選上無名的“神藥”——笑,笑對人生、社會、苦難,成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盡情地歡樂、健康長壽……

幽默詼諧的自壽聯

古代時興做壽,於是況壽的對聯也應運而生。壽聯,在宋代已經有了。據北宋孫奕《覆齋示兒篇》載,黃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日,吳叔經作聯賀道:“天邊將滿一輪月,世上還鍾百歲人。”此風到清代盛行起來。從康熙、乾隆、直到慈禧太后,每逢大壽,必大肆慶賀,從京師到地方,燈棚林立,高掛着歌功頌德的壽聯。上行下效,文武百官、鄉紳地主當然也望長命百歲,於是壽聯便時興了。今天我們見到的舊壽聯,有祝男壽、祝女壽、祝雙壽的,而且從二三十歲到一百歲,每一大壽,都有適用聯語。

在壽聯中,自己寫來為自己祝壽的自壽聯是別具一格的、人逢壽誕,“壽星”自我回顧,自撰壽聯似更有幾分趣味。

清代道光年間,郯城人吳小巖五十壽時,作自壽聯雲:“學昌黎百無他長,只這般視茫茫,發蒼蒼,齒牙搖動;慕莊周萬有一似,可能夠夢蘧蘧,覺栩栩,色鉬皆空”“昌黎”即唐代文學家韓愈,“莊周”即古代哲學家莊子。上聯説自己已垂垂老矣,而韓愈的學業,文才一點也沒學到:下聯説仰慕莊子,漢有萬分之一的相似——夢多(化用莊子多夢典故)。自畫像簡練生動,自嘲令人忍俊不禁。

某人五十自壽聯日:“已過一萬八千日;應知四十九年非。”巧用數字,且含深刻反省之意,頗有嚴於自責的高風。

清末有個叫莊白俞,曾撰四十自壽聯雲:“今已無聞,再十年也無聞,醉酒看花且永日;未能不惑,只一言差堪不惑,讀書養氣可延年。”上聯似因學無所成或而消沉:下聯總結的延年之道卻可取。

近代李石冰有七十自壽聯雲:“老何所求,一襲繡衣,曾經滄海;傳之勿替,三冬文史,差勝金籯。”上聯以自己有較豐富的經歷而感到安慰:下聯則希望子孫們繼承下他的滿腹才學。“金籯“猶“金匱”,以金屬所制藏書櫃,也指國家藏書之處。看來老先生對自己的才學頗為自負。

清代乾隆皇帝是中國曆代封建皇帝中最長壽者(病逝時八十九歲),在位六十年,也僅次於其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七十歲壽辰時撰有一副自壽聯:”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餘一人。”

與此聯相近的,當屬近人王雲稼的八十白壽聯:“八旬舉案夫偕婦;四世同堂子抱孫。”“八旬舉案”,恐怕早已過了“金婚”慶典,夫妻幾十年相敬如賓,的確不易;子孫滿堂,自是盡享天倫之樂。這當是平民之樂,雖不比乾隆“七旬天子”之樂,但也足堪慰藉了。

自壽聯中最着名的當推清代文學家、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撰六十白壽聯:“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甕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閒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聯語通俗淺顯,活潑詼諧,天趣盎然,既含有良好祝願,更不乏自我嘲諷,恰似其人品之生動寫照。其中“放浪吟哦”、“縱橫穿插”數語,更為傳神。

探究長壽老人的十大飲食習慣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不老,這本不現實,然而長壽之人確實存在,他們為什麼會長壽,有什麼長壽祕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長壽老人的飲食習慣吧。

一、喜歡喝粥

從飲食習慣看長壽老人無一不喜歡喝粥。着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和夫人張桂君,夫妻雙雙都是百歲老人,兩人尤其喜歡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麥片加入250克開水,沖泡兩分鐘即成粥。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二、天天一斤奶

喝奶是長壽老人的普遍習慣,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壽星更是這樣。

據説,美國現有25000名百歲壽星,其中80%為女性,她們的飲食習慣是普遍喝奶。百歲壽星貝寧,每天喝兩杯奶,有時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歲之時,仍沒有骨質疏鬆跡象。

三、小米是最佳補品

老人最喜歡小米,把小米當成最好的滋補佳品。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小米益五臟、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

清代有位名醫説:“小米最養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蔘湯。”可見,長壽老人喜歡米很有道理。

四、玉米當主食

玉米,是長壽老人離不開的主食。美國醫學會作過普查,發現美國的土着居民印第安人沒有一個高血壓、沒一個動脈硬化,原來是吃老玉米吃的。

醫學家研究中發現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穀物醇、維生素E,所以不容易發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

五、豆腐人人都愛

老人們普遍愛吃豆腐。他們説:“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隨息居飲食譜》謂:“處處能造,貧富攸易,詢素食中廣大教主也。亦可入葷饌。冬月凍透者味尤美。”

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異黃酮。豆腐的功效具有益氣、補虛、降低血鉛濃度,保護肝臟,促使機體代謝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於健康和智力發育。老人常吃豆腐對於血管硬化、骨質疏鬆等症有良好的食療作用。

六、每天吃一個雞蛋

每天吃一個雞蛋已成為長壽老人的普遍習慣。

百歲壽星,着名經濟學家陳翰笙博士根據營養學的安排,每天飲食堅持“三個一”:“早上吃一個雞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間吃一個大蘋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學安排飲食,吃出了健康。

七、偏愛紅薯

吃紅薯是長壽老人的一大喜好。醫學家研究,紅薯有五大功效:1.和血補中,營養豐富;2.寬腸通氣,促進排便;3.益氣生津,增強免疫;4.含抗癌物質,能防癌抗癌;5.抵抗衰老,防止動脈硬化。

醫學家説,紅薯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治肝臟和腎臟結締組織萎縮,使人體免疫力增強。還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誘發癌症。又因紅薯中含鈣、鎂較多,所以能防治骨質疏鬆症。

八、喜愛大白菜

大白菜,平常菜,老年人,最喜愛。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有一幅特意的大白菜圖,獨論白菜為“菜中之王”,並贊“百菜不如白菜”。

老人常説:“白菜吃半年,大夫享清閒。”大白菜含有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粗纖維、胡蘿蔔素,還含有分解致癌物質亞硝胺糖酶。從藥用功效説,大白菜有養胃、利腸、解酒、利便、降脂、清熱、防癌等七大功效。

九、冬天不離蘿蔔

長壽老人冬天飲食不離蘿蔔。他們説:“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寫過一幅對聯:“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蘿蔔就茶”是鄭老先生的養生之道。

蘿蔔是地地道道的老人保健食品。中醫認為,它能化積滯、消食積,療痰咳失音,治吐血、衄血、消渴、止痢、祛頭痛、利小便等;生吃可以止渴、清內熱、化痰止喘和助消化,蒸熟吃能消食健脾,並有補益功效。

十、胡蘿蔔是老人心愛物

胡蘿蔔也是老人都喜愛的心愛物。

胡蘿蔔高含維生素A,,有極為豐富的胡蘿蔔素。研究表明,胡蘿蔔能提供抵抗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

胡蘿蔔素在高温下也很少破壞,容易被人體吸收,然後轉變成維生素A,所以能治療因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夜盲症和眼乾燥症。胡蘿蔔素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有經驗的老人常把胡蘿蔔切成片或絲同油炒,這樣,胡蘿蔔素的保存率可達79%以上。切片和肉一起燉,胡蘿蔔素的保存率高達95%。

結語:劉姥姥之所以能如此長壽,追根究底就是因為她有一顆長壽“仙丹”——笑口常開!(文章原載於《養生月刊》,刊號:2012/02 第三十三卷 第二期,作者:袁士良、王延羣,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