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大清皇帝

愛新覺羅·載灃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傳統的觀點認為正是載灃在1908至1911年間擔任使網站一職時的軟弱無能和優柔寡斷才倒追了清政府這麼快就滅亡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載灃又是一個非常理性和富有遠見的人物,他從攝政王的位子上退下來之後,安心在醇親王府國自己安定的生活,沒有幻想過任何復辟清朝的方法,他平靜而淡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從這裏可以看出載灃是一個具有深遠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的人。

攝政王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大清皇帝

現在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載灃是當時的攝政王,而且當朝皇帝是自己的長子溥儀,當時權傾天下的慈禧太后也已離世,他為什麼沒有篡位做皇帝呢?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繼承皇位的法統問題。按照自古傳下來的規矩,皇帝的繼位應當是從他的兒子中選擇的,一般是嫡長子。在光緒還沒有去世而只是生病的時候,他因為沒有後代,為了使皇位能夠順利繼承下去,慈禧太后選擇了載灃的長子溥儀過繼給同治當兒子,同時也過繼給光緒當兒子,就是所謂的“一人祧兩房”。因此從宗法上來講,溥儀已經不是他的兒子了,溥儀繼承皇位才是正統,載灃沒有任何資格能夠繼承皇位。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時的載灃已經是監國攝政王了,職責是代替只有三歲的溥儀處理政事,可以説雖然沒有皇帝之名,當時皇帝的實際權力是掌握在他的手裏的,既然權力已經握在手裏了,有沒有皇帝這個名號也沒什麼區別了。

綜合來看,載灃無論是從法統角度還是實際情況角度都沒有篡位的原因和理由,而且他本身對權力也並不迷戀,這從他後來辭去攝政王之位,安心隱居在醇親王府不問政事可以看出來。因此載灃既不想也不可能去篡奪皇位。

醇親王載灃日記記載了什麼

《醇親王載灃日記》是一本由羣眾出版社出版,是“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也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歷史類圖書。該書真實來源於中國最後一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所寫的日記,真實的記錄了他作為清朝皇室成員、醇親王和軍機大臣期間的重大社會史實和國家政事,可以説是一部研究晚清皇家歷史和宮廷見聞的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

先介紹一下載灃,他全名叫愛新覺羅·載灃,生於1883年,子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為“書癖”,後來改名為“載靜雲”,他是清朝道光帝的孫子,也是第一代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和光緒帝載湉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的生父。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他擔任監國攝政王前後的兩部分。第一部分,他身為皇室成員,曾經於1901年被任命為頭等專使,趕赴德國為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想德國道歉謝罪,在此期間言辭拒絕了德皇要他跪拜的要求,顯示了他的民族氣節。1908年擔任監古攝政王,替當時年幼的溥儀處理朝政,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在1911年,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不久,他就辭去了攝政王的職位,自此安心居住子醇親王府不再過問政事,一直到1951年安詳離世。

這本日記一共有十卷隨筆日記,二卷散抄日記(其中第一卷段紙日記已經遺失),還有一卷使德日記和隨恤哀記,一共四十多萬字,時間跨度為1900年至1911年間。對晚清歷史和皇室貴族的生活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

載灃和袁世凱之間的關係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愛新覺羅·載灃,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攝政王,也是清政府在1908至1911年間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這樣兩個人物,一個是北洋軍閥首領,一個是皇室成員,都是在身份和地位上非常顯赫的人,他們兩個之間也有過一段不得不説的故事。

這個故事要從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説起。這一天,年紀只有三十八死的光緒帝突然暴斃,因為他並沒有子嗣,於是把控朝政的慈禧太后選擇了載灃的長子,當時只有三歲的溥儀過繼給光緒,讓他繼承了皇位。因為他當時還年幼,便由他的父親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替她處理政事。當時的袁世凱可謂是位極人臣,不但擔任機大臣的要職,一手掌握軍事大權,而且在朝中黨羽眾多,勢力龐大。而且因為他曾經出賣過光緒帝大力支持的戊戌變法的人,光緒對他十分嫉恨,作為他的弟弟,載灃對袁世凱自然也沒有好印象,他決定誅殺袁世凱。結果遭到另一位重臣張之洞的反對,他認為在皇帝剛駕崩時就剷除舊臣不吉利,再加上可能會引起朝堂動盪,最終載灃僅以袁世凱需要養病為由罷免了他的官職。

到了1911年,辛亥革爆發後,面對全國上下越來越高漲的反帝熱潮,清政府的命運已經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載灃只得再次請袁世凱出山,任命他為總理內閣大臣,掌管一切軍政要務。不久之後載灃又辭去了攝政王職位,此後便安心居住在醇親王府直到1951年安然去世。

袁世凱後來一度復辟帝制,但是最終因為全國上下一致的反對聲最終作罷,於1916年因尿毒症病逝。就這樣來不改革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一個在悔恨中離世,一個則急流勇退,壽終正寢。讓人不禁感概命運的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