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霸凌則之棄文參與抗日戰爭:身先士卒

1934年,一個屏山縣的少年同時考上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三所大學同時伸出橄欖枝讓這個少年陷入了糾結之中,最終,還是在兄長的建議下,選擇清華大學繼續深造,在入學後由物理系轉為社會系學習。

清華學霸凌則之棄文參與抗日戰爭:身先士卒

這個學霸少年名叫凌則之,是四川省屏山縣樓東鄉人,他天生聰慧,學習成績異常優秀,在1929年的時候,順利考入宜賓敍聯中,因成績名列三甲,因此獲得了免費的資格,在這裏上了一年學後,次年借用兄長凌鬆如的名字提前考試,進入了成都聯中繼續學習。此後便一直使用自己兄長的名字繼續求學。

考入清華大學後,他就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加入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並當選為新的大隊領導成員,之後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1937年,學霸凌則之正式投筆從戎,在太原軍政訓練班擔任七連的政治指導員,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曾經跟隨部隊轉戰太谷、榆次、壽陽一帶,為建立太嶽抗日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0年8月,百團大戰爆發,當時凌則之指揮25團1營的官兵對馬首車站發起攻擊,殲敵20餘人;同年11月,凌則之率領25團堅守在温莊陣地,負責掩護八路軍總部轉移;日寇在這場戰爭中依靠飛機的掩護對25團的陣地發起猛攻,凌則之身先士卒,在前線指揮部隊作戰,成功擊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當戰役即將取得勝利時,凌則之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9歲。

新中國成立後,凌則之的後人曾經去過北京聯繫清華大學和人民日報社,為凌則之爭取革命烈士的稱號。最終,在中央領導的關注下,198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通知屏山縣人民政府,追認凌則之為革命烈士。

如今,這位抗戰年代的學霸英雄被安葬在了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永遠長眠於地下。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高尚的愛國情懷,也表現出了一個熱血青年面對家國危難挺身而出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