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簡介 胡適的人物生平介紹

胡適簡介:胡適(1891—1962),漢族,徽州績溪人。原名嗣穈,暱稱穈兒,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現代最有爭議的學者之一,利用推動西化實現出人頭地的先例人物之一。

胡適簡介 胡適的人物生平介紹

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胡適也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其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多半是為迎合西化主張而發起,含有一定的違心成分。

曾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書。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人物生平介紹

1891年12月17日生於上海大東門外,5歲啟蒙。

在績溪老家上莊受過9年私塾教育。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

1905年,14歲的胡適到上海梅溪學堂求學。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並發表了自己編寫的白話小説《真如島》。之後考入中國公學,兩年後又轉入中國新公學,併兼任英文教師。

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七月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因用“胡適”的名字報考,此後就正式叫胡適。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

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並一生服膺。

1917年夏,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譯逾兩年;與張君勱等展開“科玄論戰”,是當時“科學派”丁文江的後台。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1919年被選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委員,同年接辦《每週評論》。

1920年至1937年,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説的研究考證,同時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並一度擔任上海公學校長。其間,與《新青年》脱離關係。和徐志摩等組織成立新月書店。

1922年創辦《努力週報》,1924年創辦《現代評論》,1932年創辦《獨立評論》。

1937年7月8日,胡適離北平,11日,到廬山,得到蔣介石的接見,隨後參加廬山談話會。8月13日,被聘為國民政府“國防參政會”參議員。抗日戰爭初期,出任國民政府國防參議會參議員。

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在美國及加拿大遊歷及演講。轉游法國、瑞士和普魯士。10月3日,由歐返抵紐約,5日,赴華盛頓就任。

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在這期間一直擔任駐美大使。

1949年1月,曾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1945年4月25日,胡適出任國民政府代表團代表之一,在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九月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北平大學校長。十一月 以國民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的身份,在倫敦出席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會議,制訂該組織的憲章。

1946年6月1日,五十六歲的胡適由美國動身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1947年4月,王耀武託季羨林給胡適捎去信,致以敬意與問候,並邀請胡適在方便的時候蒞臨濟南作學術演講。旋即得到回信,胡適答應相機來濟南與教育界同行們共同研究山東的教育[9] 。

1949年1月14日,胡適赴上海。被聘為總統府資政。3月下旬在台灣住了七天,參與政治活動和講學,又回上海。4月6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國。寄居美國,致力於《水經注》的考證等工作。後來旅美時,與張愛玲相識,結下友誼;《自由中國》創刊,胡適任名義上的“發行人”。

1950年3月初,胡適到華盛頓出席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會議,被推為該會幹事長。5月14日,普林斯敦大學聘他擔任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為期兩年。9月就任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

1954年2月至3月,六十四歲的胡適到台灣參加“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擔任“臨時主席”,向蔣介石遞送“總統”當選證書。

1961年2月,胡適應邀參加朋友宴會,剛抵達就感到身體不適,立即送至醫院,診斷結果為冠狀動脈栓塞症加狹心症。住院2月後回家自養,但身體已日漸衰弱。

1962年2月24日,胡適在台北參與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於會議中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72歲。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