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培養感恩寶貝的4大策略

當寶貝長大成人了,如果不懂得對父母及家人感激,那麼這種養育一定是失敗的。其實,感恩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人若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其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美德,且能夠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對其成人後走向社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具有重要作用。那麼,父母該怎樣培養寶貝的感恩之心呢?

父母培養感恩寶貝的4大策略

寶貝感恩能力成長的3個步驟

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其意義也是告訴人們要知回報。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能力的成長,是個人維護自己的內心安寧感、提高自己的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具體説來,寶貝感恩能力的發展需要經歷3步:

第1步:讓寶貝感受滿足

要讓寶貝形成感恩能力,首先要讓寶貝獲得感受的滿足。新生兒在飢餓時從母親那兒得到乳汁,獲得了基本的生理上的安定和滿足感,達到“生理的舒適狀態”。平時,父母經常給寶貝唱歌、講故事,讓寶貝獲得了心理上的關注和撫慰,達到了“精神的愉悦狀態”。當寶貝吃飽喝足,面帶微笑地望着自己的父母時,他感受到了幸福和滿足,他的生命受到了無微不至的呵護,他的微笑就是最初的一種表達感謝的方式。

第2步:讓寶貝恩惠認知

感恩能力成長的第二步,是發展對“恩惠來源”的認知能力。寶貝從出生以後,隨着認知能力的不斷髮展,會漸漸理解周圍環境中事物的因果關係。當寶貝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後,父母要鼓勵寶貝在與年齡相宜的水平上,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通過寶貝自己的雙手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漸漸,寶貝就會明白自己每天吃的食物、玩耍的玩具、穿的衣物都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寶貝還會進一步理解到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哦,我們人類從自然中索取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我們對自然也需要抱有崇敬和感激之情。

第3步:讓寶貝有回報意向

有了以上的認知和理解,任何一個有着自愛與自尊心的人最自然的反應,都是去回報這些照料自己,為自己帶來幸福生活的人和自然。因此,感恩能力培養的第三步,則是發展對“施恩者”的回報意向。

3-4歲的寶貝已經能夠初步理解父母工作很勤勞,他們回家後很疲勞,能夠搬張椅子請爸爸或媽咪坐坐,讓他們緩解疲勞,親親爸爸或媽咪,讓他們開心。這些理解和行為能力的成長,是與從小到大一點一滴的培養分不開的。從小讓寶貝感受到滿足,進而認識到是誰給予了他這樣的生活,最後,讓寶貝懂得用行動和語言去回報。

對寶貝感恩教育的4策略

懂得了感恩能力發展的三部曲,那麼在生活中,父母應如何引導寶貝,讓寶貝從小鍛造出一顆赤子的感恩之心呢?以下為父母們推薦4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示範

讓寶貝學會感恩,作為寶貝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首先應該是懂得感恩的人。因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寶貝產生影響,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言傳身教”。

2.講解

感恩教育的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精神生命。感恩教育的實質是一種知恩圖報的教育。平時,父母要有目的地給寶貝講解,他獲得的一切都是別人經過努力創造的。無論是父母的撫養,老師的教誨,還是朋友給予他的友情以及旁人給予的幫助,都是“恩情”。

“知恩”之後,認識到從他人和社會那裏得到了多少恩惠,當以實際行動給予回報,而這種回報不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情感方面的,比如很簡單的道謝。

3.移情

教育寶貝感恩可採用移情法。在幼小的寶貝的眼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父母可以正確運用移情方法,讓寶貝學會識別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極行為,做出互助、分享和謙讓等積極行為。

比如,寶貝在撕書時就對他説:“你把書的衣服撕破了,它多難受啊!”寶貝在揪小鳥的羽毛時對他説:“小鳥哭了,你再揪它,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用這樣的方法,有助於培養寶貝的愛心。同時,父母還可以給寶貝講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讓寶貝明白其他人是怎樣感恩的。

4.實踐

教育寶貝感恩還可採用實踐法,即讓寶貝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感恩。父母可以和寶貝一起,在小區栽種一顆感恩生命樹,親自動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學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的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表示感恩的小事情,讓寶貝真正學會以行動來感恩。

感恩教育中應避忌的話語

“爸爸媽媽給你買了這麼貴的衣物、玩具,你看看別的小朋友有嗎?”

父母總認為自己所付出的,是寶貝願意接受的,其實並不是這樣。有時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寶貝需要的,甚至是寶貝厭惡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迴應,父母就會表現出失望:“我們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寶貝卻不領情!”

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為寶貝付出的過程中是否徵求了寶貝的意見?“我要給他什麼,怎麼給”,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寶貝才會體會到父母是在用心為他考慮。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並尊重他的需要,從這一點上看,寶貝與父母應該是朋友關係。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

除了明白寶貝的需要外,還要讓他了解,父母並沒有想要在將來向寶貝索取回報。父母常常會在寶貝面前説:“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

表面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實恰恰相反,這給寶貝造成了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寶貝就算回報也不是出於自願,而是一種償還負債的心態。

“寶貝你累了嗎?渴了嗎?餓了嗎?”

生活中,經常看到父母給寶貝無微不至的關懷,而按照常理,現在接受關心的一方應該懂得珍惜。但有時候,父母在寶貝還沒有提出要求前,就為他考慮得十分周全,寶貝從來沒有缺少過什麼,也就不知道“有”與“沒有”的區別。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會珍惜。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時候讓寶貝受一些“苦”,這個苦就是別總是太急着滿足寶貝。只有當他有需要的時候才給,這樣寶貝才知道需求的滿足來之不宜,才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