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總統”徐世昌 若不從政或會成國學大師

1918年,在選舉民國第二屆總統之際,段祺瑞、馮國璋相持不下,一向兩面都不得罪的徐世昌遂作為“理想人選”得任總統。為此徐世昌還請示早已退位的溥儀,“得其恩准”。

民國“大總統”徐世昌 若不從政或會成國學大師

然而徐世昌當這個總統是很難受的,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五四運動。在運動之初,徐世昌力圖保持和學生之間的諒解態度。5月5日,眾矢之的的曹汝霖首先向大總統遞上了辭職書。徐世昌對曹在竭力挽留的同時也頗多慰言:“該總長從政有年,體國公誠,為本大總統所深識。該總長因公受累,實疚於懷”,並請他“務以國家為重,照常供職,共濟艱難,所請應毋庸議”,隨後,又以類似的語言慰留陸宗輿。另一方面,在教育總長等的強烈要求下,徐世昌也於5月7日下令全部釋放了因“火燒趙家樓”而被逮捕的學生,仍然表示出一種要平息事態的態度。

5月下旬,五四運動範圍不斷擴大,從北京波及全國,由學界推至各界。迫於形勢,徐世昌不得不採取強硬的措施:明令禁止學生集會、遊行、演説、散發傳單;加強輿論控制,實行新聞檢查;任命仇視學生的軍閥王懷慶代替李長泰為步軍統領。在巴黎和會簽字與否的問題上,徐世昌也改變了原來猶豫不決的態度,於5月23日致電在巴黎的中國代表團,即使不能保留山東條款,也要全約簽字。次日,政府把主張簽字的通告致電各省,名為徵求意見,實為爭取支持。6月3、4兩日,北京學界繼續上街演講。軍警根據徐世昌的禁令,逮捕了近千名學生,關在北大三院校舍。軍警還在北大外面搭起帳篷,包圍了北大。

然而“六三”事件卻引發了更大規模的聲援活動,從上海開始,除了學生罷課外,商人罷市、工人罷工,把五四運動推向了最高潮。在全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下,徐世昌只好再次改變策略,先是“丟車保帥”,於6月10日下令辭去了曹、章、陸三人的職務;既而施行“苦肉計”,自己主動向參、眾兩院提出辭職。徐世昌的辭職立即在政界引起了震動。辭職書剛送到國會,參、眾兩院的議長就親自登門把原件退回。而徐的政敵、在運動發生之初曾經大罵徐世昌的段祺瑞,這一次則親至徐宅,對徐世昌進行挽留。次日,各地挽留徐的電文也像雪片般地飛來,一時頗有“總統一職非徐莫屬”的勢頭。至此徐算是穩住了陣腳。

6月28日,徐世昌親自接見羣眾代表,表明了政府的態度,即電告在巴黎的中國代表團,如不能保留山東問題,中國將不予簽字。五四運動要爭取拒籤的目的在表面上已經達到了,徐世昌本人也算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在被曹錕、吳佩孚逼下台之後,徐世昌回到位於天津的公寓,過起了詩、書、畫陪伴的“隱逸”生活。他出身翰林,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皆精,傳統文化造詣很深,且頗有成就。他的詩、書、畫不輕易送人,因而流傳不多。退隱後,他在北京的班大人衚衕設立“徐東海編書處”,編《清儒學案》208卷,並創作詩詞5000餘首,楹聯一萬餘副,多為質量上乘之作。如不從政,成為國學大師,或書畫名家,也未可知。

1939年6月6日,徐世昌於天津病逝,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