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削藩燕王朱棣還會模範反嗎?

首先説削藩,如果不削蕃,燕王造反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期內肯定不會造反。但是,在其一生內,最終形成類似唐末的藩陣割據則幾乎是肯定的。朱元璋和朱允文立場不同註定對諸王態度不同。前者更在乎得是朱家天下,所以防範的是外姓大臣,對自己的兒子們則給與兵權鎮守一方;朱允文則要求自己及子孫後代地位穩固,因此手握兵權且具有一定皇位法理合理度的王爺們則成了心腹大患。這種情況下,朱允文不可能不削蕃。反過來説,若是朱允文不削蕃,各位王爺幾乎一定會逐步坐大。尤其北方四位王爺,手握兵權,地處邊塞。若任其發展,一方面名正言順的發展軍事,一方面時不時的和北方蒙古人交交手升升級,軍事實力必將持續提升。而朝廷軍隊長期在南方,缺少實戰練習。此消彼長,數年後北方几位王爺的軍事實力徹底超過朝廷力量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靖難之役時候還不算實力超過朝廷)。

若是不削藩燕王朱棣還會模範反嗎?

所以,對於燕王來説,如果朱允文不削蕃,短期內造反實在沒必要。因為造反是個太冒險的活,既缺乏輿論和法理支持,力量又弱,未削藩狀態下其餘王爺的支持或中立也很難得到。因此不會如此快的動手。但是,若這種狀態持續二十年,隨着燕王力量進一步提升,情況就會變化。能力遠勝侄兒的朱棣在羽翼豐滿後再看到侄兒如此軟弱(連削蕃都不敢),能否甘踞人下,就不好説了。當然,此時力量壯大的不僅僅燕王一個,至少其餘北方三王也會發展。如果那時候形成力量制衡,那就是唐末的藩陣割據;如果有人打破平衡開始動武,那麼就很可能進入混戰狀態,類似西晉的八王之亂。而從個人能力來看,燕王最終成為贏家的可能還是較大,一旦能壓住諸王,又實力強於中央,那是做曹丕還是做司馬昭就看他心情了。當然,不管是藩陣割據,還是八王之亂,還是出來個本家叔叔當曹操,都不是朱允文願意看到的。所以,削蕃的確是其必須的也是最佳的選擇,只不過他操作的能力太差了。

再説朱棣,在已知的歷史中,三個大一統時代的開創者都無力保證自己指定繼承人的安全和強大,這顯然不是什麼偶然事件。第一個穩定大一統時代漢朝是由劉邦開創的,劉邦的太子漢惠帝首先是受到了來自呂后的壓力,最終不理政事,並理所當然地絕嗣,被呂后聲稱為惠帝兒子的少帝並未得到功臣集團的承認,並在漢文帝上台的前夜被誅殺。

在第二個大一統時代唐朝,李淵開創了南北朝之後的鼎盛穩定時代,而他的太子李建成被唐太宗李世民發動軍事政變誅殺,而跟隨李世民的軍功集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第三個大一統時代明清階段,開創了明清時代的朱元璋似乎徹底遏制了所有反對力量,殺光了他認為所有可能重演歷史的功臣,但是結果如何呢?結果是,太子朱標死得很早,而太孫上位必然要藉助沒有在建國戰爭中樹立功勛的文人。結果是,明太祖雖然殺光了功臣,但是防衞蒙古卻依然需要能力很強的人,這個人,在第三個大一統時代,變成了朱棣。結果是,漢文帝上位,依賴功臣的政變,李世民上位,依賴秦王的精兵,朱棣上位,則直接發動了內戰。但是,結局是一樣的。

大一統時代的高皇帝們,你們是指定不了繼承人的。三個大一統時代都是從慘烈的農民戰爭廢墟中開創的,漢受困於匈奴,唐屈膝於突厥,明戰慄於蒙古,所以,無論太祖高皇帝(漢高皇帝劉邦,唐高皇帝李淵,明高皇帝朱元璋)有着多麼高大上的權威,他們都不可能徹底殺光真正知兵之人。因為,邊患還很嚴重。所以,陛下會把真正看起來穩重而能打的人,留下來。對於高皇帝來説,讓太子即位固然重要,但是江山比這,要更重要。

所以,至少要留下一個能打的。這個能打的人,要看似很忠誠。在漢,這個人是周勃,他和背後的陳平組成了功勛集團的領袖。雖然漢文帝在誅滅呂家時作用很隱晦,但是,我只提醒一點,他,是,代,王。不知道代國在哪兒的人,請自己翻書。在唐,這個人就是李世民自己。他是秦王。

在明,是朱棣。他是燕王。這三位,都是戍邊的王。身上肩負着最重的國防責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呂后也好,李建成也罷,建文帝也好,他們最恐懼的,是什麼?是高皇帝的左膀右臂。這些人的能力,他們清楚。這些人的忠奸,他們卻不清楚。所以,這種新君和功勛集團的矛盾,必然爆發。依附於法理權威的,新上台的一批人,註定要死。至於是否削藩,這其實是最後的一個因素,不過是導火索罷了。帝國需要一個真正能打的二代,真的需要。為了這個目的,讓擋路的人去死,無論。。。你是誰。姚廣孝説,我知天道,不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