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簡介 近代軍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武漢會戰簡介 近代軍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戰役背景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二百萬,該市被長江及漢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漢口及漢陽,武昌是政治中心,漢口是商業的集中地,漢陽是工業重鎮,在粵漢鐵路建成後,它是中國內陸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時也是將南方港口運來的對外援助運往內陸的樞紐。日軍侵佔南京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和戰時首都,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集中保衞武漢,日本政府及中國遠征軍總部均預期武漢陷落將令中國停止抵抗。 於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迅速攻取武漢,迫使中國政府屈服,儘快結束戰爭。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定保衞武漢作戰計劃。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國民政府軍委會制定了保衞武漢的作戰計劃,也規定了戰略方針, 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線,保持部隊高度的機動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軍,以空間換時間,最後轉變敵攻我守的戰爭態勢。按此計劃,蔣介石自任總指揮,調集第五、第九戰區全部兵力和海空軍各一部,沿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組織防禦,準備持久作戰。主要目的一在於以空間換取時間,內、外戰線結合,消耗、挫敗敵人;二是及早內遷工廠、內運物資、整備軍隊、加緊生產,作長期抗戰準備;三是爭取國際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國際戰場的開闢以徹底戰勝日軍。

這時,國共兩黨為了抵禦民族大敵,進一步加強合作。7月6日,在武漢召開了國民參政會第一屆會議。大會莊嚴宣告:“中國民族必以堅強不屈之意志,動員其一切物力、人力。為自衞,為人道, 此窮兇極惡之侵略者長期抗戰。以達到最後勝利之日為止,”要求全國軍民“一切的奮鬥,要鞏固武漢為中心,以達成中部會戰勝利為目標” 中國人民要保衞武漢,堅持抗戰,日本侵略者要奪取武漢。結束戰爭,這就構成了當時中日雙方在戰略上的一場決戰。

中國方面,投入兵力達到百萬,日本方面,直接參戰者達到25萬人。戰爭最終以中國軍隊主隊棄衞武漢而結束。

這也是中國軍隊在轉為抗日持久戰前最為決絕的一次努力。中國軍人以犧牲40萬人的代價,保存了主力,同時讓進犯武漢的日本人付出了血的代價,將抗日戰爭拖入日本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持久戰。

一寸山河一寸血。1938年10月25日,當日軍先頭部隊進入漢口之時,他們得到的是一座在熊熊烈火中燃燒的空城。

安慶失守

武漢會戰拉開帷幕

戰役在武漢地區、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歷時四個半月。 參加武漢保衞戰的中國陸海空三軍,總計14個集團軍、47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100萬人。直接參戰日軍共9個師,25萬餘人,加上其他作戰部隊,總計約35萬人,這還不包括120艘艦艇,300架飛機。

日本方面在1938年5月攻陷徐州後,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

湖北省檔案館藏有一本封皮破舊殘缺的中國革命圖集,武漢會戰和武漢外圍戰總計有29張黑白戰地照片、3張攻略防禦圖和3張將領照片。這35張“小圖”完整呈現武漢會戰的主要節點,包括外圍的江南會戰、江北會戰和大別山會戰。

日軍佔領南京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1938年6月12日,日軍在海軍支援下登陸,攻佔安慶市,這也被視為武漢會戰的開端。

江北阻擊

日軍由黃陂逼漢口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抗戰史研究專家石方傑介紹,日軍攻佔徐州後,於1938年6月初進攻安慶,6月12日安慶失守,13日攻佔桐城,17日攻陷潛山。至7月初,日軍在江北佔領太湖、望江以東,在江南佔領江西湖口以東的長江沿岸地區。

7月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煙俊六指揮第2、第11集團軍,負責對武漢作戰。以第11集團軍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第2集團軍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

7月24日,日軍從安徽潛山向太湖進攻,至8月3日,先後攻佔太湖、宿松、黃梅等地,繼續西進。中國第五戰區派軍在湖北廣濟(今梅川)、田家鎮、浠水地區準備迎擊日軍,並固守黃梅西北一線,還調遣軍隊由潛山、黃梅西北山區南下側擊日軍,至28日先後收復太湖、宿松。收復失地後,中國軍隊乘勢反攻,但未果,又退至廣濟地區,協同其他部隊繼續抗擊日軍。

中國軍隊自在黃梅西北實施側擊時,未能阻止日軍,至9月17日廣濟、武穴相繼淪陷。接着日軍圍攻田家鎮要塞,又遭到中國軍隊長達12天的頑強阻擊,直到29日田家鎮要塞失守。隨後,日軍繼續進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佔黃陂,直逼漢口。

江南大戰

從九江抗擊到武昌

根據戰略部署,中國第九戰區以第1兵團在鄱陽湖西岸地區,第2兵團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碼頭鎮之線組織防禦。日軍第11集團軍主力沿長江南岸地區進攻,7月23日,日軍在九江東面的姑塘登岸,26日九江失守。日軍沿長江西進,8月10日,在瑞昌東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進攻,但遭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又增派一個師團,24日瑞昌失守。

日軍此後繼續沿長江西進,中國軍隊在瑞昌-武寧公路沿途地區逐次抗擊,相持月餘,至10月5日,日軍第27師團攻佔箬溪後,轉向西北進攻,18日陷湖北辛潭鋪(屬陽新),向金牛(今屬大冶)方向進犯。在此期間,中國守軍在瑞昌以西地區節節抵抗沿長江西進的日軍,雙方戰至10月22日,陽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繼失守,日軍逼近武昌。

外圍作戰

大別山北麓燒戰火

湖北省檔案館抗戰圖集中的“武漢外圍戰”這樣表述大別山北麓地區作戰——武漢外圍大別山,是敵人的葬身地。

為保衞大武漢,在大別山以北地區,中國第五戰區第3集團軍將第51、第19集團軍及第77軍部署在安慶的六安及霍山地區,第71軍防守富金山及固始縣(隸屬河南省)地區,第2軍團在河南省的商城及湖北省的麻城,第27集團軍及第59軍在黃河地區及第17軍團在信陽組織防禦。

8月底,日軍分南北兩路從合肥進攻,南路突破中國軍隊防線後,攻佔霍山即轉向葉家集,但隨後又遭到中國軍隊的抵抗,日軍調集一個師團增援,9月16日日軍攻佔商城,守軍撤至商城以南地區,依據大別山的戰略據點繼續抵抗,10月24日日軍攻佔麻城。

北路的日軍於8月28日攻佔六安,9月6日攻佔固始縣城後繼續西進,中國軍隊集結在黃河地區抵抗,經過十日的激戰,日軍在9月19日渡過黃河,9月21日日軍攻佔廬山,隨後繼續西進,但面對中國軍隊在信陽以東發動反攻而退回廬山,日軍援軍到來後再次進攻信陽。10月12日,日軍攻佔信陽,並進至平漢鐵路南面,逼近武漢。

放棄武漢

以空間換取了時間

1938年10月2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正式下令放棄武漢。當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宣佈“我軍自動退出武漢”。時任漢口市長吳國楨稱:“保衞大武漢之戰,我們是盡了消耗戰與持久戰之能事,我們的最高戰略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我們於人口的疏散,產業的轉移,已經走得相當徹底,而且我們還掩護了後方建設……”

同日,中國共產黨的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機關報《掃蕩報》分別發表了告別武漢的社論。

24日晚,作為戰時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和航空委員會祕書長的宋美齡乘飛機離開武昌飛往湖南衡陽。

臨行前,蔣介石下令:“將凡有可能被敵軍利用之虞的設施均予以破壞!”這道“焦土抗戰”的命令,使武漢整整燃燒了兩天。

中共中央駐武漢代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和《新華日報》也在這一天乘機飛離武漢。同時,武漢城內中國守軍按計劃開始撤離,至25日夜全部撤離武漢市區。

中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就此結束。這次由國共兩黨通力合作痛擊日寇的大會戰,斃傷日軍4萬多人,實現了中國的戰略目標,挫敗了日本戰前“在武漢作最後決戰、以消滅國軍主力及結束戰爭”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