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廣濟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

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是哪個?廣濟橋,即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區著名文物旅遊勝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廣濟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

建設沿革

宋朝時期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州守曾汪倡議,造舟為樑,以八十六只船架設浮橋,並在中流砌一個長寬均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橋,取名“康濟橋”。

南宋淳熙元年夏天(1174年),韓江大洪水,浮樑為洪水所毀,州守常偉出錢,居民捐款,修理浮橋,船隻增至一百零六隻。修橋後尚有餘錢,因此在西岸創建傑閣一座,正對江對岸韓山,起名為仰韓閣。閣下砌石為台基,以防禦洪水的衝擊。

淳熙六年(1179年),州守朱汪在登流門右側建南州奇觀樓,在江中增建二個石洲(石墩),連原有的一洲,共三個石洲。洲上各築一亭,東邊的叫冰壺,西邊的叫玉鑑,中間叫小蓬萊。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郡守王正功在韓江西岸增築一個石墩,離岸數步(大約合今七、八米),石墩與岸之間架巨木為樑式橋,下面可以通船筏,初步解決了水陸交通存在的矛盾。自此後,康濟橋成為浮橋與樑式橋相結合的橋樑。

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廣濟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 第2張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洲守丁允元修繕浮橋,並從西岸增築四個石墩,連原有的四個,共有八個石墩,墩上架堅木為樑式橋,橋上覆以華麗的橋屋,命名為丁候橋。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州守沈宗禹在東岸壘石為墩,墩上前方建抱秀亭,與登斌門隔江相對。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洲守陳宏規在東岸增築二個石墩,墩上架木為橋,命名為濟川橋,把抱秀亭改名為濟川亭,作為往來客商吏民休息之所。亭後為見思庵。自此之後,河上東有濟川橋,西有丁侯橋,中間連以浮橋,已具後世廣濟橋之雛形。

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廣濟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 第3張

慶元四年(1198年),州守林漂在濟川橋以西增築四個石墩,架木為橋,其雄麗較丁侯橋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因潮州至漳州的道路難行,又捐款砌石路。

南宋嘉泰三年冬(1203年),濟川橋火災,亭台樓閣一個晚上全部燒燬。郡守趙師會增高石墩,重架橋樑,上覆橋屋,下甕磚石,橋上建亭,名稱照舊。

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州守林會在濟川橋的西面又增築五個石墩,修理舊石墩一個,上覆屋,下甕磚,匾名仍叫小蓬萊。

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州守孫叔謹在丁候橋的東面又增築二個石墩,這樣丁侯橋有十個橋墩,濟川橋有十二個橋墩,中間連以浮橋。

南宋端平初(1234年),由於洪水和颱風災害,橋上的亭屋漸漸破舊,州守葉觀任命趙汝督工,將橋、屋修整一新,中間匾名為玉鑑,與東邊的小蓬萊相對。又在橋上新建二亭,一個名為飛躍亭,為祝聖放生的地方,一個名為盍簪亭,是禮賢賓餞的所在。

南宋末,祥興元年(即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兵到潮州,橋為兵火所毀。

元朝時期

元大德二年(1298年),總管大中怡裏(蒙古人)修造橋樑亭屋,但沒幾年就被洪水沖毀。

元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常元德將各橋墩築高三尺多,並重新修造橋樑亭屋。

元末明初,廣濟橋年久失修,橋路不通。

明朝時期

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廣濟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 第4張

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對橋進行規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個橋墩,墩上加樑,木石間用,樑上鋪厚板,板上再鋪磚,並用灰勾縫以防火。為使行人免遭日曬雨淋,還在橋上建起126間亭屋,亭屋間建造了12座樓閣(也稱“樓台”)。江心急流處,仍用24艘船隻連結為浮橋。浮橋用3根鐵索固定,每根鐵索重達4000斤。橋修好後,更名為“廣濟橋”,寓意為“廣濟百粵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