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是怎樣過新米節的?在節日裏有啥活動

佤族是個農業民族,Past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了定製,發展成為了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米日子。因為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和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過節時間也不一樣,但以前般多在農曆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其歡樂。

佤族是怎樣過新米節的?在節日裏有啥活動

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其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在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與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一年的農曆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傳統新米節多各家各户獨自進行。節日當天,主人早早地起牀,準備好過節酒肉佳餚。之後到田裏去採割新谷。割回來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

接着要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上,請巫師唸咒語,祭祀其穀神,敬獻其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與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能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

於是鄉親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和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喜悦。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過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後跳的一種舞蹈,現已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舞蹈。舞蹈形式與我國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兩人一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

舞蹈動作為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等動物形態起跳,活潑歡快。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響的老人死後舉行,以碓杵擊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參加。當地老人説:“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不死,它到另一個世界後同樣離不開歌舞,所以人們要唱歌跳舞歡送他。”正是這種曠達的生死觀,造就了佤族諸多的喪事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