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的技術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毛南族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有些已經和農業分離,成為獨立的專門手工業,如打鐵、紡織印染、銀匠、竹器、石匠、以及雕刻和編織等。

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的技術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毛南族從事打鐵業已有300多年歷史,至時,已有60—70户從事打鐵的專業户。有的已遷至圩鎮,開鐵匠鋪,同農業分離,毛南族聚居的思恩縣後區下疃鄉的下依村,打造的家用刀、鍬、耙、鐮刀等農具,就很精美,泗水村的治工也很著名,下南六圩,每逢圩日都有20多個鐵匠鋪開爐。產品主要打製當地羣眾生產和生活所需的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具等。有的還可以遠銷至東蘭、河池和貴州黔南農村。所需鋼材、生鐵等材料,則從宜山、懷遠等地輸入。

紡織是毛南族農家最普遍的家庭手工業,幾乎所有婦女都會紡織結實耐用的土布。隨着“洋布”的輸入,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户大多不再從事紡織了,只需把自己種植的棉花拿到市場上出售,購回所喜愛的布料就行了。因此這種“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趨向瓦解,只耕不識了。印染業,毛南族的“墊畫”印染較有特色,他們把喜愛的“獅子滾球”、“雙龍喜珠”、“雙鳳朝陽”等圖案印染在揹帶、被面和門簾上,成為民族工藝瑰寶之一。

竹篾紡織在家庭手工工藝中都有較水平。獲得較大發展。紡織藝術,最有名的是花竹帽。中南、下塘等地出產的金竹、墨竹,是編織花竹帽的好材料。下塘的三百峒、茶峒等村有40%的户編織花竹帽。

毛南族打製銀器也有較長曆史,主要打製婦女佩帶的手鐲、項圈、麒麟、銀環、銀簪、銀鎖等飾物,和兒童帽飾“五子登科”等。中南的南木村銀匠技術較高,打製各種銀器銀飾,已成為商品生產毛南族生活在石山地區,在生產和生活中與石頭接觸最多,對石頭的利用也很廣,並出現了不少技術精湛的石匠。

在他們聚居的許多地方,從房屋的牆基、柱腳、門窗、曬台、階梯等,多數用精製的料石砌成。家庭中的生活用具,諸如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碓、石槽、石盆、石水缸等,也是用料石加工刻鑿而成。至於道種上的石拱橋,全用大塊料石架設,因而堅固壯觀。這些石制用品,反映出毛南族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生產和生活特點。毛南族石匠刻制的石碑,以豐富的圖案內容和精美的藝術技巧而出名,附近的壯、漢族人民甚至港澳同胞也曾來訂製。毛南族人民還擅長於木刻藝術。

1949年前,毛南族中的地主豪紳和富裕之家,其住屋常有雕樑畫柱,皆出於毛南族工匠之手。特別是雕刻各種木假面具,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如毛南族在進行“還願”的迷信活動時,“鬼師”要戴上三元、社王、歐文官、蒙大老爺、三界公爺、陸橋、花林仙宮、萬歲娘娘、六功曹、雷鼓、雷王、土地公、小土地、莫二相公、京朝太子六官等十幾種神像的木假面具,五顏六色,形象逼真,各具特點,都是毛南族工匠們精心雕刻的藝術品,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風格。

此外,毛南族還生產陶器和土紙。在儀鳳、上光等村,有的閤家從事陶器生產,產品有陶缸、陶盆、陶碗、陶鼓等,供本地羣眾生活和娛樂之用。

毛南族山區遍地生長沙樹,枝繁葉茂,其葉是菜牛和豬的優良飼料,其皮則是造紙的好原料,因而毛南族有生產土紙、沙紙的傳統。土紙產於下南之儀鳳,沙紙產於中南三圩。

所有沙紙,質白而柔軟,拉力強,除可供寫字之用外,又是毛南族、壯族人民於清明節供奉祖先時的迷信用品。

毛南人民還喜歡製作“酒餅”用以釀酒。上納、南昌等村農家有傳統的釀酒習慣。

清代,毛南族地區已出現手工採礦業。

國民黨統治時期,曾招僱毛南族農民數十人當礦工,於中南鄉之幹孔村開採水銀礦,現尚保留有礦坑、礦砂和治煉水銀的爐灶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