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的結果及影響是?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即蔣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的結果及影響是?

西安事變的結果

25日,張學良在沒有告知周恩來的情況下,陪同蔣介石回南京。蔣介石一到南京,立即扣留張學良,並調集部隊,重新進逼西安。消息傳出,西安出現動盪不安的情勢。1937年2月2日,東北軍中主張聯共抗日、和平解決事變的王以哲被一部分主張用武力營救張學良的青年軍官殺害,內戰危險重又出現。

事後,張學良送蔣到南京,抵南京後被軍事法庭審判有期徒刑十年,蔣中正認為自己未能對己身安全預作防衞,引以自咎,隨後特赦,張本人並未服刑,而是被長期軟禁,由於抗戰期間國軍不斷失去領地,張學良被軟禁地點也經常變遷,其被軟禁的設施環境也隨之變化。楊虎城被送到國外後,祕密潛回香港打算參與抗日,但被國民黨逮捕,並於1949年,楊虎城及其子女、衞士、祕書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軍統局人員殺害。

中共在西安事變後樂觀認為:“目前只要三方面團結,真正的硬一下,使中央軍不敢猛進,有可能釋放張學良,完成西北半獨立之局面。”最終在蘇俄強力介入下,中共停止了顛覆中國的行動,與國民政府展開合作。

蔣中正脱險後,認為“內亂癥結仍在共黨”,決心不準張學良再回西北,並從行政上取消三位一體的依據,1937年1月5日,以顧祝同、孫蔚如等取代張學良、楊虎城。東北軍將領則同意中央題案調往豫、皖兩省,三位一體宣告解體。淞滬會戰之增援部隊多受到內亂剿共牽制,渡江困難、步行途中,而無法限期支援上海,錯失時機。

共約八百至一千人遇害。邵元衝及侍衞長蔣孝先、祕書蕭乃華、憲兵團長楊震亞、綏署軍需處長王式輝、參議楊陟岡、衞士隊長高鳯梧、監印官柳長庚、副官蔣國卿、特務周元之、公安局保安隊長劉惠祥、騎兵團長蔡仲及市民等。

西安事變後停止了攘外安內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蘇聯所期望的抗日統一戰線。變後中國共產黨獲得了休整的機會。

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決定將中共內部所有跟東北有關聯的人全派去東北工作,其中包括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甚至向國府正式提出要求釋放張學良回東北的要求。國民政府內部亦有草擬立案:任命張學良為東北行轅主任,胡宗南為東北行轅副主任,蔣經國為遼寧省政府主席兼遼寧省行轅祕書長,但此議案被蔣介石拒絕,反而啟用熊式輝主持東北工作,後來蔣介石此舉被很多國府官員視為蔣介石在東北走錯棋的第一步,為最後失掉整個東北埋下了伏筆。國民革命軍多數精鋭部隊在東北被中共消滅後,其在全中國的戰局演變成兵敗如山倒之勢,迅速丟失了整個大陸。

西安事變的影響

西安事變後,停止了內戰,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獲得了休整的機會。

日本軍加速了其侵略中國的計劃,並在西安事變後之七個月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開始“搶關東”,毛澤東決定將中共內部所有跟東北有關聯的人全派去東北工作,其中包括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國民黨方面,有人建議重新啟用張學良。與此同時,中共卻首先正式提出要求張學良回東北的要求。由於張氏父子在東北的聲望很高,國民黨中央曾經草擬立案:任命張學良為東北行轅主任,胡宗南為東北行轅副主任,蔣經國為遼寧省政府主席兼遼寧省行轅祕書長”,但此議案被蔣介石拒絕,反而啟用熊式輝主持東北工作,後來蔣介石此舉被很多國民黨內部官員視為蔣在東北走錯棋的第一步,為最後失掉整個東北埋下了伏筆。國民黨的大多數精鋭部隊在東北被中共全殲後,其在全中國的戰局演變成兵敗山倒之勢,迅速丟失了整個中國。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到南京,抵南京後被軍事法庭審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隨後被特赦,張本人並未服刑,而是被長期軟禁。由於抗戰期間國軍不斷失去領地,張被軟禁的地點也經常變遷,其被軟禁的設施環境也隨之變化。

楊虎城被送到國外後,祕密潛回香港打算參與抗日,但被國民黨逮捕,並於1949年及其子女、衞士、祕書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軍統局人員殺死,後被證實這次屠殺行動的直接指使者是毛人鳳。

斯大林釋放蔣經國回中國。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後背重傷,終身不愈,後半生依靠枴杖或者要人攙扶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