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簡介 一起來了解地震

地震(earthquake)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震簡介 一起來了解地震

地球分為三層

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不僅發生在地殼之中,也會發生在軟流層當中。

據地震部門測定,深源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300~700km處。到目前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從這一點來看,傳統的板塊擠壓地層斷裂學説並不能合理解釋深源地震,因為720公里深處並不存在固態物質。超級地震指的是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但其發生佔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是十分具有破壞力的。

地震是接近地球表面的巖層中彈性波傳播所引起的震動[2]。地震(earthquake)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捲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與地震級別沒有聯繫。按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分為淺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