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文化 九族中的鄒族有什麼歷史文化

鄒族人口與分佈

高山族文化 九族中的鄒族有什麼歷史文化

鄒族(Tsou)也稱為曹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一支,人口約六千多人。分佈於玉山西側,高雄山地的卡那布與薩阿魯阿,包括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吳鳳鄉和高雄縣三民,桃源二鄉部分山區。部落內人口聚居密度高,居住之海拔自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

鄒族在早期的文獻稱為曹族,分為三個語言羣:阿里山羣(鄒語),四社羣(沙阿魯阿語)和簡仔霧羣(卡那布語)。鄒族又可分為南鄒與北鄒,南鄒指的是南方的“卡那卡那布”與“沙阿魯阿”族,北鄒又稱“阿里山鄒”,有“特富野”、“達邦”、“伊姆諸”與“魯賦都”社,而四社中的伊姆諸社與魯賦都社都於本世紀初因惡疾、部落首長絕嗣而廢社。阿里山鄒族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裏佳、樂野附屬於特富野社。新美、茶山、山美附屬於達邦社。台灣鄒族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為有別於高雄縣三民鄉與桃源鄉的鄒族聚落,一般以“北鄒”稱呼。北鄒、南鄒生活習慣及語言文化差異很小,最大不同是在慶典活動上。

鄒族人社會組織

鄒族人的觀念裏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社羣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其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大社(hosa):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

氏族(aemana):由幾個聯合家族組成。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聯合家族(ongo-no-emo):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鄒族並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頭目: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襲。

徵帥:爭戰、獵首的指揮官,有時可能是頭目。如果戰事頻繁,會有好幾個徵帥。

勇士: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勛的族人。

鄒族人的祭儀

鄒族部落中最重要的祭儀為“播粟種祭典”、“收穫粟作”與“瑪雅士比”三大祭儀。鄒族一年一度的戰祭是瑪雅士比(mayasvi)的一種,目前分由達邦及特富野輪流擔任祭典儀式。戰祭又稱凱旋祭、敵首祭、人頭祭。時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小米收穫祭〈Homeyaya〉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左右,主要祭祀小米神。小米播種祭〈Miapo〉: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着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鄒族人的經濟生活

鄒族人的生產方式以山地耕作為基本,兼以狩獵,捕魚及飼養家畜為輔助生產。狩獵一度成為主要生產,至今狩獵在祭儀中仍佔有重要地位,皮革為男性主要衣料。農作物以小米,旱稻和甘藷為主,狩獵之肉類作醃肉保存。

由於耕地的擴展,自大社移民到新開拓地,建立殖民部落即為小社denohiu。部落之管以長老會議為首,長老會議中最大氏族的長老為頭目,是部落會議的召集人,一切重要部落事務皆由部落會議來通過決定。部落會議的執行命令則由各氏族之族來執行。

鄒族人民族工藝

原始工藝方面,製陶及紡織均為女性工作,但今己失傳。藤竹編籃工作,仍為生活用具之製作方法,還受重視。皮革之揉皮和製革,為鄒族之特有工藝之一。鄒族的社會組織是以父系氏族為構成單位,而定居在一個固定地區的地域團體,其中心部落稱為大社hosa,為最先形成的聚居單位,以會所kuba為組織中心。